DE

網際網路的未來
亞洲最新的網際網路及數據中心?台灣充滿潛力!

Datenreihen
© iStock/ enot-poloskun

在四月下旬,台灣在短短一星期內,連續簽署了兩項對其數位未來影響深遠的重要國際協議,然而,本土的政經及工商界,是否看到台灣的潛力,和經濟轉型的黃金機會?

四月二十八日,美國白宮宣布與全球六十個「夥伴」共同簽署「未來網際網路宣⾔」,當中包括台灣、歐盟各成員國等。這個宣言,從何而來?

早於半年多前,當美國總統拜登政府正在籌備於十二月舉辦的線上民主峰會時,已計劃在峰會上宣布成立「未來網際網路聯盟」。然而,消息一出,卻遭受各方質疑和批評,無論是數位人權組織還是科技企業,都察覺到聯盟的概念,似乎只局限於前任川普總統時期的「乾淨網路計畫」(Clean Network),要求聯盟盟友保證在其網際網路骨幹基建內,只會使用可信的技術供應商,換句話說,除了籠統地承諾不使用來自中國的產品,卻缺乏聚焦網際網路發展的重要價值觀,包括民主、人權等,加上公民社會團體和網際網路企業都未能直接參與,私底下都表示不滿。

台灣於未來網際網路佔一席位

結果,聯盟在民主峰會舉行前數天被暫時擱置,至現在聯盟變身為宣言,雖然在觀感和實際上都被稍為「降格」,但宣言內容的確變得較以原則和價值為本,明確宣示對人權、基本自由包括表達自由等,以及多元、近用、安全、隱私、公平競爭、可信的基建等。另外,也許由於近期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引發分裂網際網路和網絡審查的爭議,宣言強調各國必須保障全球一致的網際網路,避免關閉網際網路或阻截合法內容或服務,確保自由數據流通。

 

宣言的重要性,除了於其內容上的承諾,還在於簽署者對於全球網際網路治理的立場宣示,畢竟中國與俄羅斯已經在國際技術標準和網際網路治理上,宣布「全面合作」,年底前將舉行的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選舉,由美、俄兩國代表出選,兩陣正面交鋒,加上多年來中、俄兩國和其盟友們,對執掌網際網路治理、以多方利息相關者治理模式見稱的ICANN組織多番批評,企圖把治理權轉至以國家政府控制的國際電信聯盟。面對以全方位審查和監視為主要手段的極權國家推銷的網際網路模式,「未來網際網路宣⾔」實為民主世界作出抗衡而共同踏出的重要一步。

 

台灣成為這個要「重奪網際網路的期許」的宣言所代表的組合的一分子,極具象徵意義及重要性。然而,即使美國過去多年以發展亞洲地區策略為目標,本宣言中的亞洲簽署者,除了台灣外,只有澳洲、日本、紐西蘭,和三個太平洋小島國,一些重要的亞洲科技強國,例如印度、南韓和新加坡,都未有參與。以此角度看,台灣的重要性就更是突出了。

 

不過,「未來網際網路宣⾔」在台灣似乎未得到太多的注視外交部發出新聞稿,報章依稿報導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代表在線上出席宣言發布活動,未有分析箇中機遇。

台灣可進軍國際數據新經濟

在宣言出台前七天,台灣更以創始會員身分,加入由美國領導、美國商務部長Gina Raimondo宣布成立的「全球跨境隱私規則論壇」(Global Cross-Border Privacy Rules Forum,GCPR),成員包括加拿大、日本、菲律賓、新加坡、南韓、美國及台灣,而論壇的目的,包括建立首個數據隱私認可機制,讓企業能藉以顯示達致遵從國際數據隱私要求,便利各地互認機制,容許國際數據交換及轉移。

 

跨境數據轉移,近年來成為美國與歐盟之間的長期爭議點,歐盟的隱私及數據保障法規成熟,而美國則頗為落後,甚至可說是真空,在今年三月美、歐才剛達成數據轉移的協議。另一方面,中國於去年六月開始執行數據安全法,全面監管數據及其安全治理,尤其於數據主權概念上,注入國家安全元素要求,往往令國際數據轉移更為複雜和困難,在國家單位面前,企業數據或個人資料的隱私,更難以確保。

 

相比歐盟較成熟和一致的數據和隱私保障的法律框架,亞洲各國的相關法律原則和條文都差距甚遠,因此,美國主導論壇的目的,在於亞洲區內阻擋中國數據監管模式的影響和擴散,並爭取領導在亞洲地區的與數據相關的商業機會。再一次,台灣能在此佔有關鍵角色。

 

台灣接收香港對外樞紐的角色

近年來台灣於網際網路基建方面長足發展,美國龍頭科技企業於Google和Meta都在台灣建立大型數據中心,與新加坡看齊,超越了香港。從去年底美國當局正式批准由Google和Meta共同投資的跨太平洋海底電纜PLCN,從香港改為於台灣作終點著陸,反映美國基於「國家安全」考慮,短期內難見將會批准任何有美國投資的海纜光纖接駁至香港。此消彼長下,台灣的網際網路樞紐地位得到重要支持,事實上,在美國政府與PLCN投資者達成的「國家安全協議」,投資者同意以此基建加強區內連繫,包括連接至印尼、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及越南等,換言之,就是要台灣成為連接東南亞的樞紐。

 

自從香港於2020年實施國家安全法,面臨美國制裁、企業信心流失和營商環境質素急劇下降,短期內實在難見轉機,即使台灣不可能取代香港對中國內地和鄰近大灣區的對內小樞紐地位,台灣要挑戰香港的國際電訊及網際網路的對外大樞紐地位,尤其在新增容量及區域需求上,形勢甚佳。

 

因此,台灣正面臨發展為東亞地區的國際數據及科技服務樞紐的最佳時機,可說是有如東南亞地區的新加坡。台灣一直有意把經濟轉型,把現時以半導體、電子及工業行業帶動的科技經濟,發展得更多元化。

台灣可怎樣做?

淺見認為,以下四點有助強化台灣的願景、提升軟硬體和人才技能:

 

1. 構建台灣的數位經濟發展策略,推動全方位政府及工商業的數位轉型,引進外來對科技的投資,加強研發、教育及人才發展,並讓全世界都看到,台灣除了半導體、電子產業外,在網際網路產業以至數據經濟上,都在爭取成為區域樞紐。

 

2. 更新數據和隱私在法律上和監管架構上的保障,追上全球最先進的個資隱私及數據保障法律框架,並開放電訊規管,吸引國際投資,特別是亞太區域各國的合作和數據交易商機。

 

3. 加強支援電訊及網際網路行業,並建基於近年於數據中心及網絡基建的發展,擴展與其他東亞鄰近國家的連繫,特別是日本、南韓甚至美國等主要科技經濟體。

 

4. 參考新加坡的策略,針對於全球重要經濟強國相討成立數位貿易及數據轉移協議,例如新加坡與英國兩國建議中的協議。正因香港於可見的未來都無法與主要西方經濟體達成數位貿易的雙邊協議,機會將會傾向台灣一方之岸。

 

如果台灣能把握機會,利用數據新經濟創出發展新方向,不只能為己方帶動經濟新機,亦能在盟友國家協作和支援下,強化台灣於亞洲區內的策略性經濟地位,必然同時有助自身的地緣政治上的穩定。

 

* 莫乃光(Charles Mok),曾任香港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現任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數位政策中心訪問學者。

At this point you will find an external content that complements the content. You can display it with one cl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