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台歐關係:面對戰略清晰與相互信任的困局

Taiwa-EU
© Shutterstock

有鑒於持續惡化的中台關係,以及烏俄戰爭為可能發生在印太地區的另一場衝突所帶來的警示,台灣已成為歐盟更加關注的目標。隨著越來越多歐洲的重要人物到訪台灣(多數為國會議員以及由中東歐國家所帶領),台灣和歐盟的關係似乎變得更緊密。然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近期的言論,卻揭示了歐洲國家在台灣議題上,言論與政治行動之間的不協調。台灣民眾對此反應不一,甚至出現困惑或是批評。

飽受批評的歐洲領導人

馬克宏總統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於2023年4月拜訪北京,在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面後,馬克宏透露了他對於「歐洲跟隨美國步調以及中國(對於台灣)過度反應(Europeans following the US agenda and a Chinese overreaction (towards Taiwan))」的擔憂。此番言論在歐洲及國際社會皆引發了強烈的反彈,尤其因為馬克宏的「歐洲戰略自主(EU's strategic autonomy)」概念被中國官媒曲解附和

在馬克宏發表該談話不久後,台灣立法院院長游錫坤在談話中強調,經濟利益固然重要,但法國大革命的座右銘「自由、平等、博愛」是不可拋棄的精神。然而,這已經不是首次有歐洲政治人物的言行造成台灣民眾的困惑。2023年4月,歐盟兩位高級外交官對於歐洲與台灣簽訂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BIA)的想法抱持懷疑態度,而台北則表示該協定為「優先任務」。歐盟對外事務部(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 EEAS)亞太總司總司長Gunnar Wiegand表示,台歐雙邊投資協定將會是一個政治象徵,但對於歐洲投資方而言並非必要,因為台灣擁有穩定的法治體系,簽訂協議作為額外的保護顯得多餘。執委會貿易總署遠東部門主管Adeline Hinderer則解釋,「(歐盟的)投資政策已經改變了(the investment policy (of EU's) has changed)」,因此雙邊投資協定現階段並不在計劃之中。

歐盟不願意與台灣簽署雙邊投資協定一事,馬上被台灣公家新聞媒體批評,並將歐盟描述為「只想要不肯給」。他們認為歐盟外交官的論點僅聚焦於商業利益及需求,忽視地緣政治緊張關係對經濟決策所帶來的影響。該文也告誡了如此態度可能會威脅到歐盟呼籲台灣半導體企業擴大對歐投資的計畫。除此之外,台灣駐歐盟外交官陳立國大使(Remus Chen)敦促歐盟「採取務實且創新的方式深化與台灣的合作」。

前後矛盾的代價

歐盟模稜兩可的態度導致一些台灣人開始質疑,歐盟是否是台灣值得信賴的盟友:德國之聲近期的街訪顯示,有些台灣人「本來就不太信任」如德國和法國等西歐國家,他們也不相信歐盟維護台海穩定關係的誠意。台灣有些專家批評台灣政府嘗試透過經濟利益,以深化台歐關係,例如台積電在德國的設廠計畫。他們對於台灣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會得不償失感到不安,也對「歐盟內部主要的決策者,例如與中國政府關係相較緊密的德國」沒有信心。這也顯示了台灣社會中,有部分人認為歐盟對台灣的承諾大多只是紙上談兵。除此之外,歐盟的口頭支持與實際行動之間的模稜兩可與前後不一,往往被視為軟弱的象徵,並可能削弱歐盟作為戰略夥伴的可信度。

取得台灣人民的信任可能不是歐盟的首要任務,但不信任民主盟友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如果台灣民眾不信任他們的民主盟友,那麼對中國政府而言可說是稱心如意:已有學者指出,台灣過去一年來急速增長的反美情緒,以及該情緒對於抵禦中國侵略的決心或甚至對選舉結果的影響,皆令人擔憂。中央研究院的調查報告顯示,近57%的受訪者認為美國不可信賴,即便許多人對於中國的信任程度更低;該研究的主持人吳建輝教授表示,這意味著儘管台灣民眾更偏好美國而非中國,但由於美國對台政策的「戰略模糊」原則,導致台灣大眾對該民主盟友持保留態度。

至於歐洲,觀察者注意到台灣媒體與民意也對如德國等歐盟要國家抱持懷疑態度。而這些討論常常帶有一些強烈的觀點,雖然未必對德國國內情勢有精確的了解。台灣對歐洲政府的懷疑態度與對美國的保留態度相似,因為德國也是基於戰略考量,而無法對台灣採取完全開放的立場。此種「戰略模糊」原則,使得台灣民眾在德國對台政策與對中政策的看法上蒙上了一層陰影。德國與中國有正式外交關係,在台灣則沒有設立官方大使館,世界上多數的民主國家也皆是如此;而這也導致了這些國家與台灣之間官方的交流管道十分受限。然而,先前提及的中研院調查報告指出,美國政府高級官員訪台以及美國對台軍售得到台灣大眾的大力支持,意味著務實政策行動備受歡迎;意即,針對如德國與法國等歐盟國家,可以從這種現象推斷出與台灣建立部長級的貿易暨投資對話(Trade and Investment Dialogues, TID)等政策建議。此外,歐盟成員國也可以開始積極且定期的參與如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lobal Cooperation and Training Framework, GCTF)等倡議,以加強雙方在共同關注的議題之間的合作。

維繫微妙的平衡:避免紙上談兵與模稜兩可

為了避免溝通不良以及不必要的相互失望,台灣與歐洲的關鍵決策者在互動時,必須注意戰略模糊與缺乏明確性之間的微妙界線;有鑒於此,歐洲相關決策者亦須對台灣抱持團結一致的立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前秘書長Anders Fogh Rasmussen以及德國國會國防委員主席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皆曾明確建議,那些作為中國重要貿易夥伴的歐洲國家,必須表明,一旦中國政府決定侵略台灣,他們將會對其祭出嚴厲的制裁。與此同時,台灣與台灣民眾必須認知到,對中方強硬的態度不全然意味著對台灣的支持;換言之,台灣必須理解自己往來的對象所面對的限制和侷限。另一方面,在情勢允許的時候,雙方也不應迴避,且須妥善謹慎利用這個彈性。最後,台歐雙方都須保持警惕,以防止中國透過資訊操作散播危險言論,引發疑歐情緒。

 

* 賴郁棻為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在台辦事處「數位轉型」專案專員